擅不擅長 vs 喜不喜歡

我和媽媽是兩種不一樣的亞斯。
我有社交困難,她也有,
不一樣的地方是:
我渴望社交,她卻不太需要社交。

呆呆的,很可愛

要我描述媽媽的社交風格,就是上面這六個字:「呆呆的,很可愛。」
沒有強烈的社交需求,所以不會強烈的想要加入談話。
真誠、單純、大家喜歡她——不是因為她努力迎合,而是因為她根本沒打算參加比賽。
雖然她是媽媽,我卻總是覺得像是在看一個在社交世界裡無需防備的小孩。
總覺得有點可愛也有點羨慕。

從勵志書開始的社交嘗試

我一開始也是那種與世無爭的小孩,
只和一個朋友好,其他人都與我無關。
但是身為超級書蟲的我,閱讀了超多教室裡面的勵志書籍。
每一本書都告訴你社交是必要,每一本書都在教你怎麼變得更受歡迎,
每一本書都在販賣焦慮。
所以我開始練習講笑話 (但不合時宜),練習加入群體 (但他們不想讓我加入)。

一個人在充滿聽眾的演講廳中演講
Miguel Henriques on Unsplash

挫折

我以為只要照著步驟做,就能換到一點點喜歡。
但我講的笑話沒人笑,加入的群體也只覺得我多餘。
也許是剛好發展到了那個年紀,連我一直很擅長的「只跟某個人交朋友」,也會換來對方的背叛。
最後,我開始懷疑是不是「我這個人」才是問題。

媽媽:我以為朋友就是這樣

我向媽媽傾訴我的社交挫敗,
媽媽說:「朋友就是這樣的,過一陣子就會突然莫名其妙不理你。」
「當時我跟xxx就是這樣。」她補充。
當時我有一點點違和感,但我不知道那個違和感是什麼。

診斷&&自責

19歲那年診斷出亞斯伯格症之後,媽媽變得很容易自責。
覺得她如果早一點發現,我是不是可以活得快樂一點。
但是就像我前面說的,她根本不可能早一點發現,
因為她自己就是這樣長大的。
因為她的自責,我有好長一段時間都不知道要怎麼跟她相處。

一排書架
🇸🇮 Janko Ferlič on unsplash

妳要穩,我才能依靠妳

常常跟她建議去找心理師,但我一直講不出那個理由是什麼,
因為她是一個情緒穩定又樂天的人。
後來有一天我跟她說:
「不是妳需要心理師,是我需要妳有心理師。」
「這樣我才能放心的把我的困難讓妳接下。」

不一樣的亞斯,不一樣的生活方式

媽媽不擅長社交,但也不需要很多的社交,反而吸引了一些人跟她相處。
我不擅長社交,但我渴望社交,所以我跌跌撞撞,但產生了完整的社交理論和流程。
雖然很老套,但是「一隻草,一點露。」
每個人要走的路都不一樣,每個人都會因為自己的特質不同走出自己的路。
這就是我跟媽媽的故事,分享給大家。


附錄──我的物理學家庭:

打架與牛頓第三運動定律

小時候因為我的個性比較溫和,弟弟總是欺負我。
在這個過程中,我們學到了人生第一個物理定律「牛頓第三運動定律──作用力等於反作用力」
媽媽說:因為作用力等於反作用力,所以我們不應該打人,打人自己也會痛。
我學會了,弟弟也學會了。
他學會改用書本打人,或是乾脆用人類最有力的關節「下顎」進行攻擊,也就是「咬人」。
對,這就是我家